你的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洋务运动是如何兴起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1 11:00:39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其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先驱者有冯桂芬、王韬、林则徐、魏源等。

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史时期,清朝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一方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多次挑起战争。另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反抗清朝统治。面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动.乱,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倭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861年1月,咸丰皇帝令授权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的筹组事宜。奕讠斤是清朝自开国以来第.一个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的王公大臣。奕讠斤在总理衙门下设三处办事机构:总办章京上行走事务衙门;管带章京上行走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事务衙门。三处办事机构各有分工,总办章京上行走事务衙门专管外交;管带章京上行走事务衙门专管近代军事工业;章京上行走事务衙门专管民用工业。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它虽然不同于近代西方国家的内阁制度,但就其权力范围而言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了。它不仅在办理外交方面有职权,而且可以过问财政、军事、教育、司法等事务。

在总理衙门之下设同文馆、印书处和译书处。同文馆是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印书处专门印刷书籍。译书处则翻译西方书籍。

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在办理对外交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明清政.府开始冲破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为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各种近代设备,以便兴办洋务培养和罗致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央设总理衙门的同时,各省也相应地设立了专门办理洋务的机构。起初是各省督抚或将军分别奏请成立各自的洋务办事机构。这些机构或名称不一,或因督抚或因将军而异,没有统一规定。后来为了统一管理起见,清政.府又指.定海关道署为洋务办事机构。各省海关道署名为海关道,实际上并不管理海关事宜而是办理洋务的机构。

为了培养翻译人才以适应洋务的需要,1862年8月由恭亲王奕訢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同文”即统一文字之意)。同文馆初设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俄文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所新式学校。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学生多时达100多人(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留学生)。主要课程有外文(英、法、俄文)、汉文及数学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曾在此任教。同文馆由总理衙门管辖并具体管理。外国教师由总理衙门聘请;中国教学由总理衙门任命或由学生中挑选优等生充任。

为了培养洋务人才以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从60年代 开始,洋务派便大量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这些学堂有各种名目:同文馆、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军.医学堂、电报学堂等。这些学堂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学科;一类是专门学科。普通学科以经史为根本(主要学《大清律例》、《四书》、《五经》等),兼学一些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和英语等课程;专门学科包括各种专.业技术学堂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以及随班附设的专门学堂如电报学堂等。这些学堂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和外交方面的骨干力量(如詹天佑、唐绍仪、严复等)。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军事现代化,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虽然洋务运动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