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元日》
清晨的曙光还未完全驱散书斋的宁静,老病缠身的诗人依旧沉浸在梦境之中。
岁月不饶人,那些往昔的繁华与热闹,都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渐渐淡去,只余下这孤寂的空斋和一位沉睡的自己。
孩子们的天真欢笑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他们欢快地呼唤着诗人的名字,告诉他今天是新年的开始。
孩子们的到来,给这孤寂的书斋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提醒着诗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辛弃疾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节日生活的闲散与安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对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人以“老病忘时节”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而孩子们的欢笑与呼唤,则为这份宁静与平淡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馨与希望。
人到暮年,回忆仿佛陈年老酒般愈发醇厚,少年的冲动和憧憬渐渐淡去。
从意气风发到暮气沉沉,从血气方刚到心如古井,从绚烂璀璨到平淡安详,大半生的过往足以让人洞察许多世事,炫耀和追逐的欲望回落,得失不再紧要,心境归于淡然。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节日的欢乐与家庭的温馨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世间大多数人的生命轨迹,而辛弃疾似乎从未老去,蓦然回首,那颗被梦想激越的心灵,依然跳动着熊熊火苗。
【02】
扫迹衡门下,终朝抱膝吟。
贫须依稼穑,老不厌山林。
有酒无余愿,因闲得此心。
西园早行乐,桃李渐成阴。
——《即事示儿》
在这寂静的乡村,我清扫了门前的足迹,拒绝了世俗的纷扰,每日里只是独自坐在简陋的衡门之下,抱膝沉吟。
这里的宁静,仿佛能洗去我内心的尘埃,让我在这清寂中寻找到久违的安宁。
生活虽贫,但我深知稼穑的重要,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汗水与希望。老来更觉山林的可贵,那青翠的树木、潺潺的流水,都是大自然对我的馈赠。
我沉醉于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与世隔绝,只余我与这山林间的对话。
有时,我会斟上一杯浊酒,任那酒香在空气中弥漫。此刻的我,心中别无他求,只有这份宁静与悠闲,让我感到满足。或许,这正是我在尘世中追求的生活,简单、纯粹、自在。
我的西园里,早已种下了桃李。每当春风拂过,那满园的芬芳便随风飘荡。我时常漫步其中,欣赏那逐渐成荫的树木,感受那生命的蓬勃与活力。
这里,是我心中的乐园,是我归隐田园后最珍贵的财富。这首《即事示儿》,是我向儿辈们表达归隐田园心境的见证。
纵然辛弃疾的内心的火焰从未熄灭,但迫于外部环境,只能回到带湖新居蛰伏,做一个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隐士。
诗人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向儿辈们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03】
月澹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
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
灵均恨不与同时,欲把幽香赠一枝。
堪入离骚文字不,当年何事未相知。
——《和傅岩叟梅花二首》
当月亮在黄昏中变得淡淡的时候,大概雪花快要来了,我的小窗边仍欠缺那一枝傲立寒霜的梅花。
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梅花的暗香疏影静静绽放,大概只有那位西湖的隐士林逋,才能懂得它的清雅与高洁。
我遗憾不能与屈原生于同一时代,否则我定要赠他一枝这散发着幽香的梅花,以表达我对他的仰慕。
我不禁疑惑,那千古名篇《离骚》中描绘了万千草木,为何却没有收录这梅花的身姿呢?或许是那当年的岁月,未能让梅花与骚人相知相遇。
这两首诗,不仅是作者与友人傅岩叟之间情感的交流,更是对梅花这一高洁之物的深情赞美与思索。
在黄昏的淡淡月光下,作者独坐小窗,望着窗外那尚未绽放的梅花,心中涌起了对梅花的无尽喜爱与敬仰。
第一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梅花的“暗香疏影”,展现了其清雅高洁的品质。在这无人知晓的角落,梅花独自绽放,它的美丽与香气,只有那些懂得欣赏它的雅士才能领略。
作者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典故,将梅花与林逋的隐士形象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梅花的超凡脱俗。
而在第二首诗中,作者则将梅花与屈原相提并论,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深厚情感。他遗憾不能与屈原生于同一时代,否则定要赠他一枝梅花,以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与仰慕。
同时,他也对《离骚》中未收录梅花这一事实感到疑惑与惋惜,这既是对梅花的一种赞美,也是对屈原的一种缅怀。
这两首诗,不仅展现了梅花的清雅高洁,也反映了作者对高雅人士的渴望与追求。
在这个纷扰复杂的世界中,作者渴望找到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能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人。
而梅花,正是他心中那份高雅与纯净的象征,也是自喻自己作为一个满腔热血、赤诚报国的忠义之士,永不改其志。
【04】
一水奔流叠嶂开,谿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一》
在武夷山的深处,一条溪水奔腾不息,在叠嶂间穿梭。它咆哮着,怒吼着,仿佛群山因它的力量而开裂,蜿蜒向前,声震四方。
站在溪头,即使相隔千步之遥,也能听到那水声如雷,震撼人心。
我乘坐一叶扁舟,试图逆流而上,然而水流湍急,舟行艰难。船夫用尽全身力气,手中的竹篙不断在水中起伏,试图在波涛汹涌中寻找一丝平稳。
然而,那咫尺之遥的平静水面,却似乎永远无法触及。
这首《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一》的诗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武夷山溪水的壮观景象。
溪水奔腾,山峦叠嶂,水石相激,声如雷鸣,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
而诗人乘坐扁舟,逆流而上的艰辛,更是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悲壮与坚韧。
辛弃疾与朱熹同游武夷山时,曾赋下九曲棹歌。这首诗歌便是其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武夷山水的独特魅力,更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坚持前行的决心与勇气。
这种精神,与辛弃疾一贯的豪放与坚韧相契合,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当我们读起这首诗歌时,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奔腾的溪水、嶙峋的山石以及诗人坚定的步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正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克服。
【05】
巨石亭亭缺齧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七》
在武夷山脉中,一块巨石巍然屹立,其形态亭亭,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身上布满了缺口,像是被岁月和风雨无情地啃咬过一般。
这些缺口仿佛诉说着它千年的沧桑与磨砺,告诉我们,即便是再坚固的石头,也无法抵挡住时间的消磨。
我凝望着这块巨石,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它就像是人间的擎天柱,默默承受着风吹雨打,历经磨难。然而,尽管如此,它依然屹立不倒,坚守着自己的位置,为人间撑起一片天空。
这巨石,让我想到了那些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奉献的志士英杰。他们就像这巨石一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厄,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坚韧和毅力。
然而,这巨石也提醒我们,即便是再坚强的人,也无法完全避免生活中的磨难和挫折。
但是,正如这巨石一样,只要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辛弃疾与朱熹同游武夷山时,曾赋下这九曲棹歌。其中的第七首,以巨石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志士英杰的赞美和敬仰。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期望。他希望那些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奉献的志士英杰,能够像这巨石一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为国家和民族撑起一片更加光明的未来。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作者以巨石为媒介,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具有了唯美的画面感,又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06】
小亭独酌兴悠哉,忽有清愁到酒杯。
四面青山围欲合,不知愁自那边来。
——《鹤鸣亭独饮》
在静谧的鹤鸣亭中,我独自举杯小酌,心情本是如此悠闲自在。轻风拂过,带来阵阵微凉,仿佛世界都慢了下来,只剩下我与这美酒和静谧的时光。
然而,就在这一刹那,一丝清愁如细雨般悄然降临,无声无息地侵入我的酒杯,也侵入了我的心田。
这愁绪,不似狂风骤雨般猛烈,却如绵绵细雨般难以抗拒,它缠绕着我的思绪,让我无法再像之前那样悠然自得。
我抬头望去,四面青山环绕,苍翠欲滴,仿佛要将这小小的亭子紧紧包围。它们如此静谧,如此和谐,仿佛与世隔绝,但我的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愁绪。
我不禁想,这愁思究竟是从何而来?是从远处的云雾中飘来,还是从心底的某个角落涌出?
细细品味这杯酒,我分明能尝到它的苦涩与甘甜,也仿佛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我虽身处这清幽的山林之中,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与安逸,但心中却始终无法忘记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世界。
我虽已退隐山林,但我的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这就是我心中的愁绪,它来自对时势艰危的担忧,来自对国愁难忘的牵挂。这愁绪虽然让我无法再像之前那样悠然自得,但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知道,我不能就这样沉沦在个人的安逸之中,我必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鹤鸣亭独饮》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我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表达了我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
它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个文人、一个爱国者,我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07】
玉色长身白首郎,当年麾节几甘棠。
力贫活物阴功大,未老垂车逸兴长。
久矣如今太公望,岿然真是鲁灵光。
朝廷正尔尊黄发,稳驾蒲轮觐玉皇。
——《寿赵茂嘉郎中二首(其一)》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举杯为赵茂嘉郎中庆贺。他,就如那玉色的长身白首的郎君,岁月未曾在他身上留下过多的痕迹,而他的政绩,却如甘棠般被世人传颂。
记得当年,他手持麾节,治理一方,政绩斐然。他心系百姓,扶贫济困,力挽狂澜,使得那些生活在困苦之中的人们得以重获新生。他的功德,如同深藏于地底的泉水,虽不张扬,却滋润着万千生灵。
如今,他虽未及年迈,却已选择退隐山林,享受那份难得的安逸与宁静。他的逸兴,如同长流不息的江水,永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他的存在,就如那岿然不动的鲁灵光殿,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保持着那份坚定与执着。
朝廷之上,正尊重着如他这般的高寿之人。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他将会稳驾蒲轮,觐见玉皇,为国家再次贡献他的智慧与力量。
这首诗,不仅是对赵茂嘉郎中的祝寿之作,更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赞美与颂扬。
他的政绩卓著,为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福祉;他的精神坚韧,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他的存在,就如同那玉色的长身白首的郎君,永远闪耀着光芒。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他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同时,这首诗也鼓励着我们要像赵茂嘉郎中一样,心怀天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08】
道言不死真成妄,佛语无生更转诬。
要识死生真道理,须凭邹鲁圣人儒。
道家的长生不死之说,终究不过是虚妄的幻想;佛门的无生无灭之语,反而更显得荒诞不经。
若要真正探寻生死的奥秘,须得依靠孟子与孔子这两位圣人的儒家学说。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凝重的笔触对道教与佛教关于生死的言论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道教所宣扬的炼丹服药、修炼长生,不过是虚幻的梦境;而佛教所主张的万物无生无灭,也显得苍白无力。
在诗人看来,只有儒家学说才能真正揭示生死的真谛。
孟子与孔子,这两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慧与思想,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了人类探索生死奥秘的道路。
【09】
屏去佛经与道书,只将语孟味真腴。
出门俯仰见天地,日月光中行坦途。
——《读语孟二首》
我摒弃了佛经与道书,只专心品读《论语》与《孟子》,品味其中内蕴的丰富哲理。
当我走出家门,抬头仰望苍穹,俯瞰大地,我看到了天地之间的广阔与深邃。在阳光的照耀下,我行走在坦荡的大道上,心中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儒家学说的深厚感情。他摒弃了佛教与道教的书籍,只专心研读《论语》与《孟子》,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当他走出家门,以儒家的视角观察世界时,他看到了天地之间的广阔与深邃,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在他的眼中,儒家学说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
这两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儒家学说的推崇与热爱。在哲学思想上,他虽然受到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但最终仍以儒学为宗。
他通过研读《论语》与《孟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与人生的价值。在他的笔下,儒家学说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美好与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儒家的智慧与勇气去面对人生的挑战与机遇。
【10】
人生忧患始于名,旦喜无闻过此生。
却得少年耽酒力,读书学剑两无成。
——《偶题其一》
人们常说,人生的忧患往往始于名声的羁绊,而我,却盼望着能够默默无闻地度过此生。
回首往昔,我在年少时沉溺于酒中,无论是读书还是学剑,都未曾取得什么成就。
在诗人笔下,名声似乎成了人生忧患的根源。诗人渴望摆脱这种束缚,向往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曾沉湎于酒精之中,对学业和武艺都未曾上心,这使他感到一丝无奈和自嘲。但正是这种自嘲,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真实与坦诚。
【11】
闲花浪蕊不知名,又是一番春草生。
病起小园无一事,杖藜看得绿阴成。
——《偶题其三》
在春日的阳光下,那些不知名的闲花和浪蕊竞相绽放,又是一年芳草萋萋的时候。
我病愈之后,在小园中闲庭信步,手中拄着藜杖,静静地欣赏着绿树成荫的景色。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宁静。闲花、浪蕊、春草、绿树,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生机的春日画卷。
诗人在病愈之后,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然而,在这两首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郁和牢骚。
在《偶题其一》中,诗人虽然渴望默默无闻地度过此生,但内心深处却难以摆脱对名声的渴望和追求。这种矛盾和挣扎,使诗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苦闷。
而在《偶题其三》中,诗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闲适自在,但内心深处却可能隐藏着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无论是追求默默无闻还是享受闲适生活,诗人都在寻找一种能够让自己内心平静、安宁的生活方式。
但与此同时,他也无法摆脱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两首诗的独特魅力。
【12】
至性由来禀太和,善人何少恶人多。
君看泻水着平地,正作方圆有几何。
——《偶作》
至性从来就禀赋着天地的平和之气,但为何世上善良的人少,而邪恶的人多?你看那水泻在平地上,它自然流淌,形成规规矩矩的方圆形状又有多少呢?
这首《偶作》虽然题为“偶作”,却蕴含了诗人深深的感慨与忧虑。诗人以“至性”开篇,强调了人性本善,这种善良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
然而,他紧接着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何在这天赋善良的人性中,善良的人却如此稀少,而邪恶的人却层出不穷?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水泻平地”的比喻。水,作为自然界中最纯净、最无私的元素,它的流动象征着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当水泻在平地上时,它并不会刻意去形成规规矩矩的方圆形状,而是自然地流淌,形成各种形态。这正如人性中的善恶,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
但诗人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尽管人性本善,但在现实世界中,真正能够坚守善良、不为外物所动的人却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都在名利、欲望的驱使下,失去了原本的善良与纯真,成为了世俗的俘虏。这种现实让诗人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寓意。诗人身处国家动荡之际,面对着世道的混乱与人心的险恶,他深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善良人性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与无奈。
总的来说,《偶作》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性、社会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首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哲理诗。
【13】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送剑与傅岩叟》
宝剑莫邪三尺长,其光芒映照着人的脸庞,透出一股令人胆寒的锋利。在灯火的映照下,我试图与你一同细细端详这把名剑,感受它所承载的沧桑与辉煌。
此剑如此锐利,却只能挂在我的空斋之中,作为琴音的伴侣,默默诉说着无人知晓的故事。它尚未有机会被携去战场,斩杀那侵扰边境的楼兰之敌,实现它应有的荣耀。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以莫邪宝剑为喻,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宝剑象征着英勇与力量,是战士们梦寐以求的武器。
然而,在这首诗中,莫邪宝剑却被闲置在空斋之中,只能作为琴音的伴侣,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
这种境况让人深感惋惜,也让人不禁想起辛弃疾自己。他身处乱世之中,怀揣着报国之心,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他的壮志未酬,就如同这被闲置的莫邪宝剑一样,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然而,辛弃疾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宝剑的珍视和期待,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他相信,总有一天,这把莫邪宝剑会被重新启用,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同时,他也相信,自己也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这种乐观和坚定的态度,让这首诗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它不仅仅是对宝剑的赞美和惋惜,更是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它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送剑与傅岩叟》不仅是一首赞美宝剑的诗,更是一首表达辛弃疾壮志未酬、期待未来的诗。它用唯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4】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江郎山和韵》
江郎山的三座峰峦,各自矗立,苍翠青翠如同被精心削过一般。它们高耸入云,卓立于天地之间,仿佛有千寻之高,令人无法触及,更无法冒犯其威严。
这三座山峰,正直而坚韧,相互扶持,没有倚靠,也没有旁物可以支撑。它们就这样孤独而坚定地站立着,撑起了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供人们仰望和欣赏。
这首诗以江郎山的三座峰峦为描绘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它们的雄奇高大、正直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用“青如削”来形容山峰的苍翠和陡峭,用“卓立千寻”来描绘它们的高耸入云,用“无倚傍”来强调它们的独立和坚韧。
这些词语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特点,更富有深厚的意蕴。
细细品味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江郎山的深深敬仰和赞美。同时,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首诗所蕴含的托物言志之意。
诗人借江郎山的三座峰峦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国家的思考。
山峰的正直和坚韧,不正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守信仰的品格吗?山峰的孤独和坚定,不正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中坚守道义、不为外物所动的决心吗?
【15】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送湖南部曲》
你身着青色官服,匹马独骑,在万人瞩目中呼啸而过,那是幕府当年下达的紧急军令,让你如疾风般疾驰而去。
我深感愧疚,因为自己的遭遇如同那薏苡被误作明珠,被谗言所害,而你却能赤手空拳,勇敢地缚住猛虎般的敌人。你的英勇,让我自愧不如。
虽已年迈,但我读书观史的眼睛依然明亮如镜,洞察世事,论及天下大事时,我胸中满是胆识与豪情。这份豪情,不曾因岁月而消减。
今日,我送你踏上万里云霄般的征途,愿你的前程如同这无尽的天空一般广阔。
而我,即便面临风雨侵袭,哪怕我的茅屋被摧毁,也无所畏惧,因为我的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这首《送湖南部曲》是辛弃疾在调离湖南时所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部属的深深关怀与期许。
起句便以迅猛的笔势,勾勒出了部属英勇的形象,仿佛一位骑士在战场上驰骋,威风凛凛。
次句则巧妙地运用了马援被谗的典故,既表达了自己对谗言的无奈,又凸显了部属的英勇与忠诚。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老眼如镜、胆满身躯自比,展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
他虽已年迈,但心志未衰,依然保持着对世事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尾句则回到送别之情,诗人以风雨破庐为喻,表达了自己不惧困难、坚守信念的决心。
同时,也寄托了对部属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够前程似锦,为国家建功立业。
全诗脉络清晰,情感真挚,铿锵有力,充满了悲壮雄迈之气。
它不仅是辛弃疾对部属的深情送别,更是他对自己人生信仰的坚定表达。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文学才华,更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
【16】
种竹栽花猝未休,乐天知命且无忧。
百年自运非人力,万事从今与鹤谋。
用力何如巧作凑,封侯原自曲如钩。
请看鱼鸟飞潜处,更有鸡虫得失不。
——《题鹤鸣亭·其一》
我忙碌于种植竹子和花草之间,仿佛永远不知疲倦,以这种生活为乐,知晓天命,心中便无忧愁。
人生百年,诸多事物岂能单凭人力就能掌握,从此,我愿与鹤为伴,共谋余生。用力气去争取,又怎如巧妙地顺势而为来得更加明智?
封侯拜相,原本就是那些善于曲意逢迎、心机深沉之人所得。你看那鱼儿在水中畅游,鸟儿在天空翱翔,我如今归隐山林,便不再计较世间那些微小的得失。
这首诗开篇便描绘了一幅闲适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以种竹栽花为乐,透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满足。
诗人在诗中也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超脱世外的旷达心态。
乡村与田园,让久在官场盘桓而心力交瘁的辛弃疾彻底放松下来,干净质朴的田园风光疗愈心灵的创伤。
面对世间纷繁复杂的纷争与争斗,诗人选择了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与鹤为伴,享受自然之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17】
莫被闲愁挠太和,愁来只用暗消磨。
随流上下宁能免,惊世功名不用多。
闲看蜂衙足官府,梦随蚁斗有干戈。
疏帘竹簟山茶碗,此是幽人安乐窝。
——《题鹤鸣亭·其二》
不要让闲愁扰乱了我内心的平和,愁绪来临时,我只需默默将其消解。人生在世,难免随波逐流,但我对那惊世骇俗的功名并无太多追求。
闲暇时,我静观蜂衙般的官府,梦中则仿佛跟随蚂蚁们展开了一场场争斗。然而,我真正的安乐所在,却是那疏帘竹簟间的山茶碗旁,那是我作为一个幽居之人的快乐天地。
这首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和的志向。面对世间的纷扰与诱惑,诗人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通过静观官府、梦随蚁斗等意象,暗示了世间的纷争与争斗,而自己的安乐所在,则是一片清幽之地,那里没有纷争、没有诱惑,只有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安于归隐的平淡生活,与山野为伴,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才以终其年,大概也是一种智慧。
【18】
林下萧然一秃翁,斜阳扶杖对西风。
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
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
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
——《题鹤鸣亭·其三》
在林间,我是一位头发稀疏的老者,拄着拐杖,迎着西风,斜阳映照下,身影显得如此萧然。
对于功名,我早已心如止水;对于富贵,我深知它们本就如空中楼阁般虚幻。
此刻,我正好可以洗净尘心,皈依佛祖,或者与孩子们一起欢笑嬉戏。
虽有客人来访,但他们的谈论我早已不感兴趣,只庆幸近来我的耳朵也逐渐变得有些迟钝。
这首诗以诗人自身为视角,描绘了一个在山林间悠然自得的老者形象。他淡泊名利、超脱尘世,享受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他洗净尘心、皈依佛祖,或者与孩子们一起欢笑嬉戏,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他对客人的谈论不感兴趣,也暗示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与疏离。
这三首诗共同构成了《题鹤鸣亭》的完整篇章,展现了诗人晚年闲居山林、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与心境。也许只有大自然的柔情才能怀抱抚慰着他。
山的千姿,水的万势,人间的百态,在他辛弃疾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舒展。
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以及对名利的淡泊。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人文气息与感情色彩,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