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往往有别具一番风情的韵味。无数的水珠儿潇洒而颇具豪气地敲打着地面和玻璃窗,发出清脆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境况。宽大的雨帘横空高挂,令视线模糊不清,仿若置身梦境。隔窗而望,烟雾弥漫,雨雾缭绕,远山近水被蒙上一层神迷的面纱。再看那地面上,雨点开花,水在畅流……此时你不需要做什么,也不需要想什么,你甚至不需要清醒,在一片朦朦胧胧中感受那田园的惬意。
在这样的雨夜,雨声与风声混合成一道自然的交响乐,时而掀起一阵阵激昂的节奏……思绪在这种混合节奏的感染下激越、深沉、悠远——魂灵被这阵阵乐声带到一个梦幻般奇妙的世界。
夜,是如此的静谧。听着雨声,整理自己的思绪,把以往所有不开心的心事都伴随着雨声冲走!
伴着雨声入眠,在梦里梦见自己更好的未来!
雨中招张司业宿
唐-白居易
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
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
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夏末秋初,穿着清爽的衣服,躺在新换的枕席上,白居易心情不错,诗兴大发。但是,道路泥泞,天气阴沉,没法出门游山玩水。于是,他别出心裁,写信邀请做着国子监副校长的这位张姓朋友,到他家住宿,以便同居一室,卧床听雨。很显然,在白居易看来,听雨是一件可以与朋友共享的风雅之事。
听雨
唐-王建
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
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
半夜里忽然想家睡梦里也愁,落落雨声从屋檐上滴下。
雨滴落地,泥地上落出许多小坑,雨一直下个不停,都淹烂了院子里的花。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僧房听雨
唐-卢士衡
古寺松轩雨声别,寒窗听久诗魔发。记得年前在赤城,石楼梦觉三更雪。
卢士衡(?~?),字号不详,疑为江南人。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丁亥科黄仁颖榜进士第三人(即探花)。卢士衡曾游天台、钟陵。在《全唐诗》中有卢士衡诗七首。其中有《寄天台道友》:“曾隔晓窗闻法鼓,几同寒榻听疏钟。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另有《灵溪老松歌》、《游灵溪观》、《花落》、《钟陵铁柱》、《僧房听雨》、《题牡丹》。寄情花草山水之间。据记载有“集一卷,今不传”。另有卢士衡诗二首补遗。分别为《松》和《再游紫阳洞重题小松》。?著有《卢士衡集》一卷。
菩萨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适合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
听雨
宋-杨万里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返航的船去年暂宿在严陵,细雨敲打着船篷一夜一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细雨大作,茅屋里听得分明,睡梦里以为是有人敲打茅屋顶的声音。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作者的亡国愁情。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听雨
宋-赵文
散发欹眠困郁蒸,谁推河汉落红尘。
电光照雨不可尽,雾气满空疑有神。
驾海怒潮新月夜,绕山腰鼓建溪春。
此声此景谁能写,输与城中不寐人。
披散着头发斜靠在床上睡觉又困又闷,谁把天上的银河推落到人世间。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雨雾弥漫天空,让人怀疑有神灵操控。
新月之夜,海潮怒起,建溪之春,山腰急雨,似腰鼓响起。
此声此景谁能写出来,我肯定会输给城中的不眠人。
夜游宫·竹窗听雨
宋-吴文英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
浑似萧湘系孤艇。
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
梦觉新愁旧风景。
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夜游宫:词牌名,调见毛滂《东堂词》,贺铸词有“可怜许彩云飘泊”句,故又名“念彩云”。又因有“江北江南新念别”句,亦名“新念别”。双调,五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此词上、下片末后三个三字句。
此词上片扣题,叙写作者雨夜见水仙的印象及其联想;下片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水仙形象,并交代作者从幻梦中醒后的情景。
听雨
宋-黄庚
老来已觉此身闲,近日唐诗亦懒看。
半榻白云眠听雨,一窗帘影隔春寒。
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元初“科目不行,始得脱屣场屋,放浪湖海,发平生豪放之气为诗文”。以游幕和教馆为生,曾较长期客越中王英孙(竹所)、任月山家。与宋遗民林景熙、仇远等多有交往,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亦摘录其句。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编其诗为《月屋漫稿》。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关诗文。
听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题友人《听雨舟》
清-冯班
篷窗偏称挂鱼蓑,荻叶声中爱雨过。莫道陆居原是屋,如今平地有风波。
这是诗人题在友人画面上的一首诗。冯班(1602~1671) 明末清初诗人。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人江苏常熟。明末诸生,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人称其为“二痴”。冯班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论诗讲究“无字无来历气”,反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有《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和《钝吟诗文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