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大国有行2024年度财报已悉数披露,2024年,六大国有行总收入3.5万亿,净利润总额达1.4万亿;其中,营收增速呈现“两负四增”,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营收同比均下滑超2.5%;六大国有行净利润同比均实现增长,农业银行增速最高,达4.8%。
截至去年末,六大国有行总资产直逼200万亿。作为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六大国有行全面加大对“五篇大文章”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差异化创新路径,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各自交出了2024年答卷。
2024年,六大国有行的含“科”量如何?从六大行同口径披露的数据看,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万亿,位列同业首位,占总资产比例为4.1%;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科创型企业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均超5%,占比较高,邮储银行占比不足3%。2024年,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达1254.7亿,交通银行投入占营收比例最高;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国有行多个业务场景落地。
营收增速“两负四增”
农行净利润增速最高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六大国有行营收合计3.5万亿,工商银行以8218亿继续稳居第一;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营收分别为7501.5亿、7105.6亿、6300.9亿,排名第二至第四;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营收与四大行落差明显,分别为3487.8亿、2598.3亿。

数据来源:wind
2024年,六大国有行营收增速呈现“两负四增”,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营收同比分别下滑2.52%、2.54%;农业银行营收增速最高,为2.26%,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营收增速在0.8%至1.9%之间。
六大国有行去年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2024年,工商银行净利润为3669.5亿,依旧占据榜首,建设银行以3362.8亿跟随其后;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净利润均超2500亿,分别为2826.7亿、2527.2亿;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净利润均在千亿以内,邮储银行营收虽然比交通银行高,但净利润为867.2亿,不如交通银行的942.3亿。
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末,六大国有行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24%,普遍较上一年末下降。其中,邮储银行不良率最低,为0.9%,但是六大国有行中唯一不良率较上一年末上升的,同比上行了0.07个百分点;其余五家银行不良率在1.25%至1.34%之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不良率最高,均为1.34%。
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总资产普遍超6%
中行、交行科技型企业贷款占总资产超5%
在科技金融“首篇大文章”上,六大国有行普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客群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但各家银行在财报中对相应数据披露完整性不一,有的选择披露余额,有的侧重披露增速。
记者梳理发现,除邮储银行外,其余国有行均披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数据,多家银行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贷款取得两位数增长,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如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增速分别达26.63%、26.31%、22.4%,余额分别增长至2.84万亿、2.47万亿、2.57万亿。
工商银行指出,截至2024年末,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率先突破3.1万亿,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万亿,均位列同业首位,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增长16.7%。交通银行去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8600亿,同比增加9.05%,增速仅录得个位数增长,在披露数据的国有行中最低。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若以占总资产比例计算投入强度,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7.05%、7%,位居第一、第二;工商银行占比6.35%,位列第三;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占比均不足6%,分别为5.94%、5.77%,交通银行占比最低。
另一方面,2024年,交通银行在科技型企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方面增长突出。据财报,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达59.59%,贷款余额超7600亿元,占总资产比例5.1%;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5.12%。
此外,多家银行同步披露了科技型企业贷款数据。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万亿、1.91万亿、0.5万亿,分别占总资产4.1%、5.45%、2.93%。其中,邮储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占总资产比例最低,不足3%,但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40%,增速较快。中国银行披露,2024年末,该行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5万亿元。
多家银行强调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但结合自身禀赋,具体赋能行业各有特色。工商银行表示,该行作为独家金融机构与工信部共同启动了《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计划》;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持续加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的金融供给。中国银行指出,加强对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综合化金融服务。
交通银行重视发挥上海主场优势,结合上海市重点产业战略布局,专注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创新了主动授信的新模式;到2024年末,交通银行在上海地区的科技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了7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30.23%。
中行率先设立科创母基金
工行科技支行达160家
除常规信贷支持,六大行普遍统筹运用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介绍称,该行在国有大型银行中率先推进并成功设立科创母基金,为科技创新一级市场注入“耐心资本”支持;全力推进AIC股权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业务,与全国18个试点城市全面达成基金合作意向,在北京、苏州、杭州、南京、厦门等城市落地8只股权投资试点基金等。
工商银行表示,积极承销科创票据,截至2024年末,累计承销科创票据601亿,保持同业领先;积极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工作,已在上海、北京、苏州、杭州、长沙、广州、厦门、天津、重庆等城市完成股权投资试点基金设立,实现首批项目投放落地,并完成全国18个试城市合作意向全覆盖,意向基金规模超千亿元。2024年末,该行对科技型企业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余额超700亿元。
建设银行提到,打造“科技金融智慧生态1.0”,立足“股贷债保”协同服务定位,构建一站式服务、即时化响应、便捷化操作的线上服务新生态。聚焦集成电路、清洁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赛道,通过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助力科技型企业防风险、降杠杆。2024年承销科创票据72期,承销规模190.13亿。
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是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工商银行指出,深化科技金融“五专”服务体系,设立高级管理层科技金融委员会,在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成立22家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60家科技支行,增强“总分支网”四级动能。
2024年末,建设银行设有科技支行37个,科技特色支行79个;中国银行成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和24家一级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打造科技金融特色网点,构建“总—分—支”科技金融多层次组织体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邮储银行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科技型企业分布密集地区建设29家科技金融事业部、40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和30家科技金融特色网点,以专业、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零距离”触达科技企业。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并未在财报中公布科技金融中心或科技支行等数据。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超1200亿
交行投入占营收比例最高,建行最低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能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五篇大文章”服务质效。
记者统计发现,2024年,六大国有行金融科技投入合计1254.66亿,平均占营收比例达3.85%。其中,工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285.2亿,投入金额最大;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投入均超230亿;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投入分别为123亿、114.3亿。
2024年,交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金额最低,且同比下降4.94%,但占营收比例最高,占比为5.4%;其余5家国有行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在3.3%至3.8%之间,建设银行投入占比最低,为3.3%。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均在财报中披露了金融科技(或信息科技)人员数。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金融科技人员分别为3.6万人、1.6万人,人数位居前二,人员占比分别为8.6%、4.3%。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5万人,占比为4.78%;交通银行金融科技人员9041人,较上年末增长15.7%,占员工总人数比例9.44%,占比在披露数据的四家国有行中最高。
2024年,工商银行个人手机月活达2.6亿,月活数最高;其次是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月活数分别为2.5亿、2.23亿。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月活数均在1亿以下,分别为0.98亿、0.81亿、0.55亿。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境外企业网银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4种语言服务,境外个人手机银行覆盖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语言服务,保持中资同业领先。
当前,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爆发式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大背景下,六大国有行主动拥抱变革,新技术已经在多个业务场景落地。工商银行表示,2024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年承担工作量超4万人年。大模型规模化应用取得新突破,建成企业级千亿金融大模型技术体系“工银智涌”,赋能20余个主要业务领域、200余个场景,累计调用量超10亿次。
建设银行称,2024年上线168个金融大模型应用场景,累计上线193个,覆盖集团约一半员工。其中授信审批金融大模型财务分析功能可将客户财务分析用时由数小时甚至更长缩短至分钟级别;个人客户经理智能助理中多个功能应用金融大模型,提升客户经理洞察-匹配-触达全流程智能化水平和营销转化成功率。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