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佛山“三月三”北帝诞,盛大的民俗仪式现场,伴着强劲的鼓点节奏,百人搭建的“人龙”蔚为壮观,即便隔着雨幕,还是吸引了许多人举起手机记录这一时刻。在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代代相传的国家级非遗人龙舞,再一次火“出圈”。
画面里,76岁的领队林惠宣,身着黑色T恤,神情严肃,紧紧盯着人龙舞表演队伍,要求每个动作到位。空地上,“人龙”宛若一条金色巨龙不断翻腾,为佛山的春日烟雨带来了一抹亮色。
日前,林惠宣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位扎根人龙舞领域已近70年的老人,有了新的身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早在2008年,以人为龙形编演的传统广场舞蹈——龙舞(人龙舞)就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迎来国家级传承人之后,人龙舞何以再度舞出新的生命力?

非遗人龙舞曾亮相顺德“行运一条龙”活动。廖明璨 摄
7岁入行
亲手“托举”非遗传承近70年
这个春天,时隔十年,林惠宣带着队伍“重现”北帝巡游,借助短视频传播,让非遗人龙舞在互联网上小火了一把。而热闹的短视频背后,作为顺德区杏坛镇光华人龙舞推广协会会长、非遗人龙舞传承人的林惠宣,却已经“托举”这项非遗传承和发展近70年。
每次说起自己和人龙舞的故事,林惠宣都要把故事线倒回7岁。“我7岁起,就跟着爸爸学习洪拳了,练习扎马步等基本功。”1949年出生的林惠宣,精神矍铄,回忆起儿时,依旧记忆犹新,“那时村里的晚上很黑,我爸爸要求很严格,‘马步不稳,怎么当龙趸?’”曾经的月光把村里的泥路照得发亮,小小少年在父亲的严训里扎了数不清的马步。

林惠宣是光华人龙舞的第四代传承人。张艳青 摄
人龙舞在光华村代代相传,作为光华人龙舞的第四代传承人,光是练习扎马步这一项,林惠宣就花了3年时间,到了10岁,父亲才开始真正教授其人龙舞表演,直至16岁,他才第一次外出参与人龙舞表演。
而这种近乎严苛的武术训练,是每一代光华人龙舞传承人的“必修课”。
作为融合了洪拳马步和岭南舞狮技艺的传统民间广场舞蹈项目,人龙舞演出常达百人以上,百多人的身体重叠形成龙的形状,整条龙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面(龙身)两部分,担任龙趸者必须体魄强健,能用肩部和腰部承托龙身。
通常,还要有50多名少年纵身跃上青壮年男子的肩头。一条有龙头、龙角、龙嘴、龙身、龙趸、龙尾组成的“人龙”,便栩栩如生呈现于眼前,随着锣鼓声“起舞”,气势磅礴而又具有韵律美感。
在顺德杏坛光华村,人龙舞从来不只是一项表演,而是集体精神的具象化展示。相传,在清代中叶,人龙舞已在光华村兴起。道光十年(1830),光华村人梁耀枢高中状元,村中的武林高手自动发起180人表演舞人龙活动,欢迎其荣归故里,一时轰动全村。自此,光华村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表演人龙舞,世代沿袭至今。
而林惠宣现所在的人龙武馆,一块“合和堂”的牌匾很是显眼。他笑着说,这块牌匾,是当时光华村南村北村合力撑起人龙舞表演的象征。
现如今,古稀之年的林惠宣依然未曾停下传承的脚步,“借着非遗进校园的契机,人龙舞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小队员,我的任务还很重。”
用创新复活“断龙”
不停寻找新力量的人龙舞
在人龙舞的表演现场,经常能看到稚嫩的孩童面孔,他们身着红黄相间的统一服饰,脸庞经常被阳光晒得泛红,但却仿佛不知疲倦般骑坐在龙趸上,双手挥舞红色绸带,灵巧的动作让“人龙”富有生命力,也让画面整体观感更为和谐。
但据林惠宣介绍,传统的人龙舞虽然人数众多,但并不讲究服饰这些细节,也未曾统一着装。为了推动人龙舞“出圈”,1994年,林惠宣与堂兄林普宣等人组建并成立人龙舞理事会,重新组织已中断十五年的人龙舞。

林惠宣参与设计人龙舞服饰。张艳青 摄
在此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人龙舞龙头架构的改进,将五人龙头改为三人,增强了体态的轻盈感,使人龙阵式更灵活、演出时间更长,也提升了表演阵式的多样性。此外,林惠宣还参与设计了多套人龙舞表演服饰,自此红黄相间的颜色,成为了人龙舞的代表色。
同时,林惠宣带领一众徒弟和队员,不断为人龙舞寻找新意。例如,为人龙舞增加了挥大旗、过龙门等表演环节,同时搭配鼓点和音乐,让人龙舞的表演画面更丰富、更有观赏性。此前,在人手充裕、场地宽敞的情况下,林惠宣还曾尝试分成两拨,两条“人龙”同时出场,场面更为壮观。
其实,人龙舞的核心构成就是数目庞大的“人”。因此,“凑人”也成了人龙舞表演经常面临的难题。为此,林惠宣带领的人龙舞团队还与佛山黄飞鸿武馆达成友好合作关系,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借到人”。
而区别于之前的随缘“摇人”,如今人龙舞有了较为稳定的人力来源。借助在武馆开展的义教和非遗进校园活动,人龙舞招揽到了更多“板凳成员”。

非遗人龙舞走进校园。受访者供图
自2012年期间,在杏坛镇文化站、教育办的帮助下,林惠宣带着非遗人龙舞,陆续在光华小学、潘祥中学等学校共建培训基地,教授人龙舞的基础武术洪拳及人龙舞表演技巧。据悉,参与培训学生超3万人次。而林惠宣的儿子林康发,也从父亲手中接棒,成为了这支传承队伍的中坚力量。
“不少孩子对人龙舞还是很感兴趣。”林惠宣说,每次去学校里,孩子们都抢着参加。
同时,林惠宣也改良了对小队员们的训练方式。“基础功是一定要练的。” 每个周五傍晚的光华人龙武馆,30多个孩子都会在长板凳上模拟骑在龙趸上的场景。

林惠宣创新训练方式。受访者供图
林惠宣和龙华人龙武馆馆长、市级非遗传承人李锡谦一道,针对当代人缺少武术基础这一问题,在开展免费教学的同时也改良了训练方法。
两人发明了“板凳训练法”,用海绵护垫和保险绳构筑起安全屏障。“让孩子们从心理方面先过‘模拟龙趸’这一关。” 用板凳充当“龙趸”练习,辅助“龙面”更整齐,既减轻了“龙趸”队员的负担,也使“龙面”的呈现效果得到了提升。
看着眼前的少年们,咬着牙坚持练动作,林惠宣很欣慰,“这个时候就感觉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一定要把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林惠宣说一定要把人龙舞传承下去。张艳青 摄
2024年春节期间,光华人龙舞还登上了央视,林惠宣带着人龙舞走到了全国观众面前。“当年父亲教我龙形要‘沉如磐石,起如惊鸿’,现在用年轻人的流行词来表达,就是要‘燃’!”76岁的林惠宣,还没时间考虑“退休”的事情。
百人合力方使之“起舞”的非遗人龙舞,在迎来新的国家级传承人,未来会舞出何种姿态?林惠宣的回答是,“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
撰文:张艳青
【作者】 张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