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风”是巨舰,不惧风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3:16:00    

前不久,东风岚图汽车第20万辆整车——全新岚图梦想家正式下线。岚图汽车成为中国央企首个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再迎高质量发展里程碑。

回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都不能造”到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汽车产销量从2009年首次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到2024年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一。这一路走来,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背后,有一股驰骋的“东风”力量。

若干年后的汽车博物馆里,或许会出现魔幻一幕:曾经风靡全球的12缸大马力油车与Model X并肩陈列,成为时代的古董……

这个看似魔幻的场景,或许用不了多久——在武汉经开区国家新能源质检中心的极寒实验室里,一组数据正在改写汽车进化史:东风汽车最新量产的固态电池包在-30℃环境下,续航保持率达到92%,充电速度比主流锂离子电池快3倍,而传统锂电池在此环境下的续航衰减通常超过40%。

日前,电动汽车电池强制性新国标发布,这次修订主要新增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试验项目,将“动力电池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而固态电池,由于其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几乎不存在这个安全问题。

正如汽车淘汰了马车,固态电池的成熟,对燃油车和锂离子电池车将是颠覆性的。而这种颠覆性变革的密码,藏在2019年武汉经开区暴雨夜的实验室里——当外界评价湖北错过新能源风口时,23名工程师在东风技术中心正以数据为刻刀、以元素为熔炉,为这场产业革命潜心“调试材料配方”。

一、沉默的蛰伏期:

外界质疑时,他们在实验室里苦练内功

暴雨中实验室里23名工程师的身影,像极了55年前二汽建设者们在鄂西北山沟里手绘图纸的场景。彼时外界评价武汉“错过新能源首班车”,却未察觉这座城市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布局未来。

4月16日,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在东风公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对这场技术革命表达了他乃至湖北全省上下的强烈期待:“要狠抓转型发展,实现新能源跃迁。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迭代、品质提升,努力抢占新赛道制高点。”这番期许的背后,是华中科技大学黄云辉团队攻克的固态电池界面难题,让电池在-40℃极寒下衰减率仅为行业1/3;是武汉理工大学潘牧团队攻克膜电极工程化制备技术,将铂载量降低至0.28mg/cm2以下,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

就在湖北省委主要领导调研东风的6天前,4月10日,湖北省政府主要领导调研东风汽车新能源产业。据东风介绍,2024年,其固态电芯试制线建成,固态电池中试线也在加速建设。目前,东风已成功研发出第二代固态电池,可使整车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其性能参数和安全性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氢燃料电池研发方面,东风汽车同样走在行业前列。目前,东风已突破燃料电池功率、性能与寿命的瓶颈,形成20千瓦至400千瓦的氢燃料电池电堆产品,累计销售超6000辆氢燃料电池车。

回望汽车发展史,目前的电车和燃油车相比,显得像“王者”。实际上,若干年后再回望汽车动力发展史,现在的锂离子电池或许只是“昙花一现”,固态电池、燃料电池或许才是燃油车的终极替代。

历史总在转折处证明远见。2025年,当全球车企为固态电池量产攻坚时,东风已率先完成230万公里实车验证的技术储备,其制定的-30℃极寒测试规程被纳入《电动汽车用固态电池安全性要求》行业标准草案;当氢能重卡商业化尚在突破期,搭载国家电投“氢腾”系统的车辆已在武汉等城市实现90万公里运营,形成重载运输、港口集疏等六大场景解决方案。

看似“错过风口”,实则是中国汽车人正在蛰伏,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精神投射。

二、湖北的“技术底牌”:

双谷交响曲与家国使命的共振

月初,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宣布,国内首款实现完全国产化的车规级高性能MCU芯片DF30已完成第一次流片(试生产)验证,车规级验证马上开始,计划明年量产上市,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这款芯片,就是由位于光谷的中国信科和位于车谷的东风联合研发。

中国首颗完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

一场跨越长江的产业协奏曲正构建起无可比拟的配套优势——车谷联动光谷,构建“设计在光谷、智造在车谷”的闭环生态,使武汉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车规芯片全链条自主的城市。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湖北配套率已达100%;新能源产业链本地配套率突破85%。

2024年7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究院揭牌。

但真正的“大招”藏在108所高校实验室里——这背后是湖北独特的创新优势:全省133所高校中,108所设有汽车相关专业。

华中科大与东风共建的智能网联联合研究院,通过中试产线将固态电池产业化周期缩短50%,相关专利技术正与岚图等车企推进成果转化合作;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60名硕士生,正在参与调试车规级芯片、高阶智驾算法等;

武汉大学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支撑全球首个城市级交通大模型诞生,定位精度压缩至2厘米。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和最大底气——按照《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所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250万辆,车规芯片自给率提升至30%,智能网联测试道路突破2000公里。

三、国家战略背后的湖北雄心:

内循环基底上的全球突围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凛冬中,湖北的突围密码藏在“双循环”战略的深层逻辑里——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战略纵深,正转化为供应链中枢的硬核支撑。产学研闭环,让这里成为内循环的战略高地。

湖北,正进行“九州通衢”的现代演绎,物流优势转化为战略筹码:

武汉至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的“12小时供应链圈”覆盖全国70%新能源产业集群,零部件本地配套率突破40%。

中欧班列“东风号”贯通欧亚大陆,汽车出口周期压缩至18天;长江黄金水道串联鄂州花湖机场、阳逻港,形成“江海铁空”立体物流网。湖北,以物流费用占GDP比重13.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的硬核竞争力,让长江黄金水道串联的“江海铁空”立体网络,实现单辆新能源汽车综合运输成本下降20%以上。

2025年3月14日,中欧班列(武汉)“东风号”专列从武汉顺利发出。

此外,湖北国控打通锂钴镍资源通道,楚象集团构建东南亚橡胶贸易网络,长江汽车产业平台在中亚布局稀土永磁体生产基地……

物理上的汇聚,带来产业生态的闭环进化:

在《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制”实施方案》框架下,车谷依托芯擎科技的7nm车规级芯片设计能力与东风形成快速验证机制;东风4707亿资产构筑的规模优势现威力——商乘军特新全品牌矩阵、去年8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形成的市场势能,正通过十堰商用车基地、襄阳动力之都、武汉“光车联动”创新带实现政策协同,构建起全国罕见的万亿级汽车产业闭环生态。

当某些地区还在为“断链”焦虑时,湖北的产学研闭环已为全球供应链重构提供了湖北样本。

四、写在最后:

长周期赛道上的湖北答案

在资本市场追逐短期回报的时代,武汉选择了一条反共识的道路:

拒绝“代工换增长”,即便在新能源补贴退坡时,仍将30亿元财政投入转向具身智能等“十年技术”;警惕“虚假繁荣”,当某些城市大建充电桩时,默默布局“车—路—云”系统,为高阶自动驾驶铺路。

1967年4月,“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前身)举行开工典礼。

这种选择,与上世纪二汽建设者“用绞盘吊装设备”的硬核基因一脉相承——1969年十堰基地建设初期,面对鄂西北深山的极端环境,建设者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工业奇迹——在丹江口至十堰的悬崖峭壁间,工人们以绞盘牵引载重卡车,将数百吨级冲压设备拆解后分段运输,仅靠钢索滑道和人力绞盘完成吊装,创造了“千米悬崖运机床”的工程壮举;在芦席棚搭建的临时车间,工程师们用绞盘替代天车,手工校准精度达0.01毫米的发动机缸体,这种“绞盘精度”至今仍是东风质量体系的灵魂。这种基因在新时代迸发更强能量:2024年东风猛士M-Terrain越野车搭载的智能绞盘系统,已实现毫米波雷达感知+AI牵引力动态分配。

这种选择,更离不开独特的人文优势——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东风寄予厚望。湖北上下,从省委、省政府到基层单位,更是把“东风的事当自家事办”当成集体自觉。

东风,不是一片小树叶,也不是小船,而是巨舰,不惧风浪!

东风岚图生产线上,工人在作业。

当全球产业陷入“产能焦虑”,湖北用三代人的接力证明:汽车强国的密码不在当下销量榜,而在实验室里跳动的代码、在暴雨中迭代的算法、在《湖北省汽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勾勒的万亿产业蓝图里。

13公里的东风大道延展为产业动脉

“汽车产业不仅要造车,更要造生态、造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在上个月湖北十堰召开的“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上这样说。

在这片诞生过“敢为人先”精神的热土上,规模、创新、配套、物流、人文五大优势的共振,一场融合政府意志与企业创新的、关于未来出行文明的宏大实验,正悄然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产业。

总监制:岑卓

监制:吴博军

编审:康耀方

统筹:罗峰

学术顾问:谢长君

记者: 谢珍 李昕

编辑:秦道观 邹敏

设计:王思思

来源:风向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