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年楼纳,美丽的田坝,如诗如画的村落。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考察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楼纳村时,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们谈心话家常,关心村民们的农业生产情况,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楼纳村,惦记着村民的脱贫情况,并委托贵州省人大代表王菁向乡亲们转达他良好的祝愿和问候,祝福大家生活“好花红”,日子越过越好。
殷殷嘱托与深切祝福如春风、似暖阳,温暖布依儿女的心田,转化为村民们奋发向上的澎湃力量。“打破田间地界,打开发展眼界”兴产业,瞄准“自然风光+现代农业”兴旅游,楼纳村村支两委当好“五员”,创新有为带领村民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如今,一幅绿色生态、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在楼纳这个布依语中的“美丽田坝”徐徐展开。

楼纳村寨门
殷殷嘱托
黄定品:田坝闻稻香 心里特舒服
4月1日,记者来到黄定品家时,他正忙着投喂从镇上市集买回来的3个猪崽,计划养到年底杀年猪。
春日的楼纳村,良田披新绿,山歌绕山梁,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楼纳村的蝶变,干了35年村干部的黄定品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亲历者、更是推动者。
1987年黄定品接任村委会主任时,村集体资金只有19.2元,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土地零碎、产业薄弱,村民靠种地吃不饱饭,很多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到楼纳村考察,在田间地头与黄定品和村民们话农事、问生计。“总书记对民生细节尤为关心,让村民们倍感温暖。他勉励村‘两委’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黄定品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楼纳村“两委”班子把村委会当家,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整理土地、引进产业,筑巢引凤,楼纳新农村建设大踏步向前。

楼纳村航拍图。 (楼纳村供图)
10年的村委会主任、25年的村支书。到2021年黄定品退休时,楼纳村旧貌变新颜,一栋栋精致的农家小楼与青山绿色相映成趣;基础设施完善,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镇上赶集;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等;村里的烤烟、花卉等主导产业逐步壮大,许多村民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超100万元。
“现在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黄定品笑道。
已过上退休生活的黄定品,仍会时不时走到田间地头,去看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会骑着车在村里溜达,享受着美丽田园带来的身心愉悦。“现在的楼纳越来越漂亮,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尤其是七八月份在田坝里闻着稻谷飘香,心里头特别舒服。”他说。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的消息传来,楼纳村的乡亲们心潮澎湃。“总书记的嘱托,我们一刻不敢忘,楼纳从‘美丽的田坝’到‘幸福的家园’,每一步都凝聚着党的关怀和乡亲们的汗水,楼纳的田坝更美了,但是奋斗的脚步不会停。”黄定品激动地说。
以实干为笔、奋斗为墨,今天的楼纳,是贵州乡村全面振兴长卷上晕染出的灵动图景。青瓦白墙次第铺展,乡村经济繁花似锦,乡风文明浸润街巷,一幅山清水秀、村美民乐的新时代田园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楼纳村绿缘花卉兰花种植基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林 摄
深深牵挂
查连香: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春日清晨,掩映在青山里的楼纳村渐渐苏醒,村民们起床务工、上学、农忙、锻炼身体…… 一年之计的春时里生机勃勃,一日之晨的楼纳也活力满满。
楼纳村的广场上,村民查连香正和几个老邻居一起在广场上跳舞晨练。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到楼纳考察时,这个广场还是一块农地,当时我正和儿媳妇一起在地里薅玉米,总书记走到我们面前,亲切地问:良种补贴得到了吗?家里人都在做什么?生活好不好?有没有什么愿望?”查连香说,总书记的关心问候这些年时时刻刻都温暖着她的心田。
彼时,查连香的两个儿子还在外省务工,大孙女刚出生8个月,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成为查连香当时心中最大的心愿。
这些年,楼纳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查连香一家的日子也喜悦不断。
2011年7月,在村集体支持下,查连香在村里开起了“阿香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丈夫在木工厂做工,儿子儿媳分别在附近的工厂务工。
一家子生活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年下来,收入比外出务工时翻了几番,还在原来老屋对面盖了一栋新房。家里原本只有一辆摩托车,现在有了4辆摩托车,3辆小汽车。除了农家乐的收入十分可观,流转给村里的8亩地,一年还有7000元的收入。查连香很开心。
现在,查连香一家人在村里的生活幸福而自在。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忙碌一天后回到家里,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围坐一起,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尽享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幸福。
“前段时间,我在手机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又来贵州了,新闻上的画面,让我仿佛回到2011年5月8日那天,总书记走进我们楼纳村,笑容和问候仿佛就在眼前。我想告诉他:我的心愿实现了,一家人把日子越过越好,真的很幸福!”查连香说。

楼纳村开秧节,村民在寨门口迎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山乡巨变入画来
土地集聚成片 产业欣欣向荣
进入4月,天气渐暖,在兴义市顶效街道楼纳村的五星枇杷种植基地里,近200亩枇杷树已经陆续挂果。漫山的枇杷树下,基地承包人黄庭兰正跟工人们一起为枇杷套上保护袋。
“原先这里是一片荒山,村民在山上开垦种地,但收益不高。”黄庭兰介绍,2011年后楼纳村开始通过流转形式盘活村里土地资源,发展烤烟、花卉、水果种植等产业。她们家在2017年承包了这片山地发展枇杷种植。
“枇杷种植管护过程都需要不少劳动力,为此我们也经常在村里招募村民来帮忙。”黄庭兰介绍,“这个基地去年总收入有50万余元,务工支出达15万余元。”
楼纳村曾是一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村里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在楼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再安记忆里,楼纳的转机开始于一场土地流转的思维变革。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到楼纳村考察,勉励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为改变村子发展面貌,2011年下半年,楼纳村开始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将零星的地块聚合成有机整体,发展规模农业。“这打破了限制高效农业发展的土地界限,提升了土地生产效益,也让村民得到了实惠。”陈再安说。
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土地流转的意义,坚决不同意将手里的土地“放出去”。为取得村民同意,党员干部想尽了办法。“可以说是厚着脸皮、硬着头皮、踏破脚皮、磨破嘴皮地去做工作,最后才让村民点了头。”他笑着说。
楼纳村的土地流转采取浮动租金法,按照原土地农作物产量核定产出,参照当年市场价格确定最终租金,目前全村1000余户共流转3200余亩土地入股驻村企业,每年能实现最低保底分红250万余元。“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有稳定的租金、分红和务工收入,还能解放家里的青壮劳动力去挣‘外快’。”陈再安表示。

游客在楼纳村赏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220亩花卉、800余亩烤烟、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在楼纳村产业布局图上,原先零散的土地集聚成片,培育出欣欣向荣的各类产业。“土地流转不是简单的土地出租,而是一场农村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陈再安一边用手指着地图,一边介绍。
“旱地‘烟果草’,水田‘花菜稻’。”陈再安介绍,按照土地生产特点,目前楼纳村形成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两区六产业”布局,建立了以水稻、花卉、精品水果和有机蔬菜等产业为重点的发展体系,全村高效立体农业发展势头逐年向好。
数据显示,楼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1年的3896元,增长到2024年的17900元,年均增长超35%。
“路修好了,乡村产业强了,村子更漂亮了,乡亲们生活也更好了。”陈再安表示,“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楼纳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如今的楼纳村名副其实,是个“美丽的田坝”。楼纳村委会供图
记者手记
留住根与魂 承载念与盼
楼纳村是幸福的。
当春日的暖阳普照在这座充满希望的布依族村寨,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楼纳村是欢畅的。
每家每户清晨出寨、傍晚归家的小轿车或摩托车车轮,碾出的是一道道奔向幸福的诗行。
“总书记当年到我们村,鼓舞了我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时关心我们村,更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黄定品感同身受,山水依旧,但楼纳已从量变到质变,更换了模样。
党员干部争当群众的“情报员”“服务员”“战斗员”“宣传员”“调解员”,村“两委”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带头谋发展,党的建设坚强有力;
村史馆、产业街、民宿区,环村路变身“发展大道”,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三月三、开秧节、六月六等传统节日盛邀各民族共同参与,连手二胡、交手唢呐、八音坐唱等民族文化传承弘扬,村民比干劲、赛积分、晒庭院,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绿色果蔬供不应求,生姜、韭菜直送周边城市,兰花直发全国各地,特色产业日益兴旺;
家家都有“小老板”,户户都住小楼房,群众收入节节高,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我们有留得住财气的生态环境,有留得住人气的特色产业,有留得住人才的工作队伍,有留得住情怀的文化乡愁。”楼纳村党总支书记陈再安说,留住楼纳的根与魂,实现老百姓的念与盼,楼纳百姓正在奔向幸福的道路上一路高歌,意气风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杨诗雨 方林 支太檾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