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娃娃鱼全长约1.1米
“今天早上,盘龙江万彩城小区附近河段出现一个奇怪的动物,粉红色,有一米多长。这种动物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是什么动物……”4月9日上午10时许,昆明市民张女士致电本报新闻热线,反映昆明盘龙江里出现从未见过的动物。后经记者走访了解到,这是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学名大鲵。大鲵的体色随环境变化,粉红色的大鲵也很常见,市民不必惊讶。
粉红色不知名动物现身盘龙江
市民张女士讲述,4月9日上午9时许,她像往常一样在家门口的盘龙江边散步。突然,她看到许多市民站在河边议论纷纷,走近一看,原来是江里出现一条粉红色的动物。这个动物行动迟缓,但体形很大,有一米多长。张女士仔细一看,被吓了一跳:“这是什么动物?蛇不像蛇,鳄鱼不像鳄鱼,尤其是那种粉红色,鲜艳得很,很少有人见过。”
上午10时30分,记者赶到出现该动物的地方。张女士在现场向记者复述了动物的样子,并明确告诉记者,她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动物,当时还被吓到了。
张女士激动地说:“当时观看的人很多,许多人都用手机拍照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这个动物体形不小,会爬行,也会游泳,头是扁平的,还有尾巴。一些市民还拨打了110报警,民警赶到后,带走了这个动物。直到这个时候,还是有许多市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系从外省来的人工养殖大鲵
随后,记者多方打听得知,这个出现在盘龙江里的粉红色动物叫大鲵,俗称娃娃鱼或孩儿鱼。民警将其打捞起来后,送到了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进行救护。经工作人员测量,发现其体长有1.1米左右,体重约14公斤,估计年龄不小了。
该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这不是我们云南这边的野生大鲵,而是从外省进来的,而且这是人工养殖的大鲵,不是野生的。野生的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的没有保护级别。估计这条大鲵是被人放生或在运输、养殖过程中逃到盘龙江里的。”
说到这条大鲵粉红色的皮肤,工作人员说:“大鲵属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体色多变,这只是其中一种颜色,与饲养环境及水质有关。这种颜色是常见的,只是市民很少见过这样的大鲵,所以觉得奇怪。”
据了解,目前这条被救的大鲵一切健康,正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相关知识
大鲵为中国特有物种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大鲵,俗称娃娃鱼或孩儿鱼,是隐鳃鲵科大鲵属两栖动物。它是全球现生体形最大的两栖动物,全长一般582至834毫米,体重5至10千克,体表光滑湿润。头部背腹面有成对排列的小疣粒;体色随环境变化但以棕褐色为主。大鲵头扁平而宽阔,吻端圆,眼很小,口大;躯干粗壮扁平,四肢粗短,后肢略长,指、趾扁平。尾长约为体长的一半。大鲵为中国特有物种,原生于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中上游山涧溪流内,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等17个省区市。由于过度捕猎和环境变化,其栖息地已显著碎片化和岛屿化。
大鲵通常生活于海拔100至1200米(最高达4200米)的山区水流较为平缓的河流及大型流溪的岩洞或深潭中。成鲵多为独居,幼鲵则常群居在乱石缝中,并主要在夜间捕食;幼鲵食用小型无脊椎动物,成鲵食用包括鱼、虾、蛙等。大鲵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时间在6月下旬到8月底,采用体外受精。
2020年,大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将野外种群的野生大鲵列为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野生大鲵需要重点保护,而人工养殖的子二代及后代可用于水产品或资源开发利用。(春城晚报记者 左学佳 江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