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在广州举行。上线仪式活动中明确:广东将推出“五项举措”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强教育新基建支撑力。教育新基建是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数字底座”。将统筹存量与增量基础设施,强化原有设备的迭代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推动教育装备数字化、情境化、课程化、个性化发展,夯实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基础条件。同时,广东还将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进一步补全补好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乡村学校专递课堂校校通、智慧平台班班连、数字应用人人用。
二是提高平台智能化服务力。教育平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显著效果。广东将加快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全员全流程深度应用,建立“五级贯通”服务体系。同时,发挥广东科技企业密集优势,积极推进前沿技术赋能教育场景,探索AI+教学、教研、管理的新模式,让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让每一名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是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广东将大力推进“新强师”工程,引导教师更好地拥抱和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培养一批胜任数字化转型的“种子型”骨干教师。同时,搭乘“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东风,着力吸引一批对大单元、跨学科、数字化教学有见地的师范生来粤工作。
四是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力。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广东将强化内容建设和育人导向,完善“建”与“用”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媒体、文博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学校等创作优质内容的积极性,有力支撑师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教学、家校协同育人,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掌握科学知识、领略文化魅力、塑造健全人格。
五是激发湾区合作创新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是中央赋予广东的重要任务,也是难得机遇。广东将对接港澳开展优质课程共享、高端人才培养、教学名师交流、协同教学科研,培育一批教育数字化合作区域、姊妹学校和互助项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在交流中繁荣、在合作中创新,共同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湾区”标准。
文 | 记者 崔文灿海报|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