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县(市)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如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处于什么水平?4月14日,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首部《广东省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化州、普宁、廉江、惠东、博罗、高州居全省57个县(市)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前六甲。

惠来全力打造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受访者供图)
广东县城哪家强?
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平台。报告认为,如何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推进县城的新型城镇化,并确保其在未来发展的高质量,是广东省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春山教授团队选择经济、人口、空间和文化四个维度的指标通过网络大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对广东省县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科学评价。
从全省57个县(市)县城人口发展潜力评价来看,普宁、廉江、高州居前三,其中潜力最高为普宁市(84分),领先最低的县81.5分,两者相差24倍。
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广东县城人口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区域间梯度差异显著,关键性结构矛盾凸显。同时,各区域内部呈现非均衡特征,粤东县市评分离散度最大,珠三角地区标准差最小。这种区域间落差叠加区域内部分化的双重特征,构成广东县城人口潜力空间分布的核心矛盾,需针对性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惠来华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生向记者展示培育的鲍鱼苗
从全省57个县(市)县城经济活跃度评价结果来看,四会、化州、吴川居前三,其中活跃度最高为四会市(47分),领先最低的县45.6分,两者相差33.57倍。
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广东县城经济活跃度区域发展失衡特征显著,关键性空间矛盾突出。同时,各区域内部呈现非均衡特征,粤西县市评分离散度最大,珠三角地区标准差最小。这种跨区域落差与区域内部分化的叠加效应,凸显广东县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深层矛盾。
从全省57个县(市)县城文化竞争力评价结果看,化州、普宁、惠东居前三,其中最高为化州市(66.99分),领先最低的县63.03分,两者相差16.92倍。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广东县城文化竞争力区域发展失衡特征同样显著,文化竞争力结构性矛盾呈现复合特征。
从全省57个县(市)县城空间承载力评价结果来看,惠东、化州、高州居前三,其中最高为惠东县(48.75分),领先最低的县46.25分,两者相差19.5倍。广东省县城空间承载力空间矛盾呈现多维叠加态势。
综上四个维度,广东省各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评价前20位为:化州、普宁、廉江、惠东、博罗、高州、吴川、开平、信宜、雷州、四会市、英德市、台山市、陆丰市、阳春市、兴宁市、五华县、海丰县、罗定市、鹤山市。
广东省县城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呈现西强东稳、北弱南进的特征。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多维失衡且矛盾深度交织。
同时,各区域内部呈现非均衡特征,粤东评价得分离散度最大,粤北地区标准差最小,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广东省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核心城市极化与边缘县域塌陷并存的特征,且与人口潜力、经济活跃度的空间分异高度耦合。
特征:经济为核、文化赋能、空间筑基、人口聚势
在对广东省57个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后可以看出,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以粤西、粤东、珠三角与粤北地区的表现差距较大。
粤西地区表现较好,化州市、普宁市等县城的综合发展潜力突出,形成了多个高潜力县城,具备较强的经济活跃度和较高的文化竞争力;而粤北地区则普遍存在低人口发展潜力和低经济活跃度的情况,尤其是连山、连南等县,发展潜力严重不足,已经陷入“低人口密度-弱经济动能-文化资源闲置-空间开发受限”的复合型陷阱;珠三角地区的县城如惠东和博罗县表现较为突出,但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区域差异。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严重,因此需要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制定差异化的政策,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认为:总体来看,广东省的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经济为核、文化赋能、空间筑基、人口聚势”的发展特征。经济活跃度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相关性表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特别是粤北地区,需要解决低经济动能和文化资源闲置的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此外,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人口流动的平衡,也在县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县城发展应注重通过多维度的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县城的整体承载能力,为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文|记者 许悦
图|记者 严锦程(部分署名除外)
编辑:董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