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泽段)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绿头鸭欢快地扇动翅膀,自在翱翔于天际;鸬鹚身姿矫健,敏捷地穿梭在水面;大白鹭优雅伫立,时不时轻点水面。站在黑河岸边,入目是飞鸟停歇的灵动画面,波光粼粼的水面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片充满新生力量的湿地与多样的野生鸟类,不仅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更唤起人们心底对湿地的深切保护之情。
双泉湖湿地管护员闫国成每次巡查时,总是脚步轻轻,仔细查看每一处角落,随后又悄然返回,生怕打破动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这份宁静。自2020年投身湿地管护工作以来,闫国成亲眼见证了这片湿地的蜕变。
“2020年我刚成为管护员时,曹家湖还没有水库和塘坝,来这里过冬的鸟类品种有限,主要是黄鸭、麻鸭、白鹭这些。后来曹家湖改造完成,水面拓宽,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鸟类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起初,春天鸟类最多也就七八千只,如今已经增长到一万多只。像天鹅这种珍稀鸟类,数量也显著增加,一开始只有五六只,去年春天来了二三十只呢。”闫国成一边沿着湖边认真巡护,一边满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鸟类,往往是生态环境最客观公正的“评价师”,在判断生态环境优劣方面,它们比人类更具“发言权”。据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站工程师肖文远介绍,通过对12个湿地植物资源监测样地和7条鸟类监测样带的持续监测发现,湿地鸟类从2021年的25科64种23688只,增长到如今的36科71种28726只;湿地植物达到39属44种,平均盖度92.67%,鸟类种群数量与植被群落面积逐年稳步递增,生态朝着良好方向持续发展。
鸟类种群与植被资源日益丰富的背后,是临泽县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上的艰苦付出与不懈坚持。临泽县湿地地处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分布区,属于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的内陆湿地类型。全县湿地资源涵盖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泽段)和县内一般湿地,总面积达20.04万亩。近年来,临泽县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争取并实施了临泽县双泉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一期、二期,山水林田湖湿地保护与治理项目以及居民转移转产项目等共计6个。累计拆除环保问题反馈整改点的各类人工设施27处,修建54公里湿地封育围栏,疏通110公里生态水补水渠道,完成8850亩生态补水、474亩微地形改造。在保护区内新建1处管护站,架设1处水文监测点、1处气象观测点、8处水位监测点和3处防火监控点,完成3000余亩湿地生态修复,栽植树木40余万株。
借助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基础管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湿地退化现象初步得到控制。围栏的设立减少了人为对自然保护区的非法干扰,各类监测设备和设施逐渐完善,极大地提高了保护区的管护水平,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顺利推进,在保护区内新建3处观鸟台,平整铺垫了平川、板桥、沙河林场和五泉林场等地6.95公里巡护道路。结合“管护通”巡护软件,有效推动巡护监管向智慧化迈进,实现了从传统人工巡护到多元巡护模式的成功转变。
“过去巡护全靠两条腿,现在道路平整宽敞,骑个三轮电动车或者开车就能完成巡查,不仅省时省力,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现在有了手机APP,巡护的起点和终点都有记录,走过的路线也一目了然,发现问题还能及时通过APP上报,巡护工作越来越精细、高效。”黑河湿地平川村段管护员张万忠感慨道。
随着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将湿地视为珍宝般悉心守护……2025年,临泽县计划重点实施甘肃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全力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推动湿地保护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深度融合。同时,持续深化与兰大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的技术合作,做好重点湿地生态指标监测分析、动植物监测以及样地调查监测等工作,通过多种举措全方位提升湿地保护综合管理水平,守护好湿地蕴含的生命奥秘,不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保护崭新篇章。
通讯员 汪永凡 肖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