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黄星河 记者 王志鹏)每周三下午,当阳光斜照进皖西南大别山深处,70岁的岳西高腔传承人刘会文,总会准时出现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中心学校,带孩子们用方言吟唱《大赐福》选段。该校校长王华介绍,自2015年将高腔纳入校本课程后,全校98%的学生能完整演唱经典剧目。
那时,为解决国家级非遗的岳西高腔传承断代及校园文化形式单一的两难问题,田头乡中心学校把岳西高腔传承人刘会文请到学校,教孩子们演唱经典剧目,与教师共同创新表现形式。
2017年,新编高腔《红色岳西绿色梦》摘得全国青少年“戏曲嘉年华”最佳创作奖。优异成绩让县教育局看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的突破口,不久便以该校为基地,投入3万元购置鼓、锣、钹等乐器,聘请王翰林等8位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
2019年,岳西县引入智慧课堂后,学校便在每周2—3节特色课程中,推送传承人录制的原真技艺视频,让50多名学生系统学习。去年,学校创编情景剧《安心托幼春花开》时,将岳西高腔与黄梅戏、青阳腔元素熔于一炉,加入手舞表演和沉浸式互动,一举斩获安庆“戏曲小梅花”电视竞演集体节目优秀奖。
非遗在全县发出“新芽”,白帽镇辅导小学自2019年起,坚持每周开展省级非遗——岳西鼓书的教学,32名“小传人”不仅能原汁原味演绎《十二时辰鼓点》,更将防疫知识编成新段《快乐成长圆梦想》;2022年,思源实验学校体育教师将黄梅戏《刘海砍樵》的经典动作编入课间操,推广至全县23所中小学。
十年耕耘,这场始于拯救古老技艺、丰富校园文化的探索,最终结出润泽心灵的果:13所非遗示范校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秀率提升27%。而比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悄然发生的变化——外出务工的李建军夫妇发现,视频通话时孩子不再只问“什么时候回家”,而是兴奋地展示新学的鼓书技巧。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2日 第03版
作者:通讯员 黄星河 记者 王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