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同龄人还在为期末论文发愁
来自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级创新创业训练营
平均年龄20岁的本科生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
他们兼顾科研与学习,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从“科研小白”逆袭成“科研大神”
其中,10位本科生获取保研资格
1位已申请香港理工大学
他们以实干致敬伟大时代
用奋斗点亮青春

2021级创新创业训练营成员分别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SCI二区论文4篇,SCI三区论文2篇,SCI四区论文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IF=10.7,影响因子累计超52.5。其中,10位保研的同学分别推免至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
筑基·蓄能跃升:
万小时定律锻造“硬核学术力”
“大一刚进实验室,连移液枪都不会握,从洗烧杯开启了我的科研探索之旅。刚开始,1篇英文文献需要花费2周时间才能‘啃下来’,经常看3行文献需要查5次英语词典,随着文献阅读量的增加,现在看1篇英文文献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了解大致研究内容”。徐好同学回顾到自己的科研“来时路”,这也是大多数创新创业训练营成员刚接触科研训练的心路历程。

在连续三年高强度的科研训练下,这群本科生养成了特殊的“科研直觉”:李汶芳同学刷手机时看到沙漠甲虫背部结构,当场联想到利用仿生结构提高织物表面雾水收集能力的思路,这个灵感最终催生了一篇影响因子5.3的论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来不是某个偶然灵光乍现的瞬间,而是无数个暗夜中持续发力的累积。

当别人在寻找捷径时,这群人选择:在文献里蛰伏3年青春换取1个创新点、把1次实验做3000遍而非3000次实验、把0.1毫米精度研磨为毕生信仰、将200GB混沌数据蒸馏为1组黄金参数组合。万小时定律在这里不是鸡汤,而是实验室墙上那句被咖啡渍晕染的标语:“所谓奇迹,不过是把时间剁碎成纳米级单位,再一片片焊成通天塔。”
破障·精准淬炼:
断舍离法则穿透“科研迷雾区”
本科生做科研就是要从课表夹缝中抢时间,创新创业训练营成员主动牺牲个人休息娱乐时间投身科研,只要一有空余时间都会“泡在实验室里”,“5+2”“白+黑”已成为他们的科研常态,为了抢抓有效科研时间,他们从大一起就选择寒暑假留校进行科研攻关,一年只给自己放10天假。
贾可丽同学说:“自从开始科研后关闭了朋友圈,卸载所有娱乐APP,连续3年缺席宿舍聚餐,每天早出晚归室友形容我‘像住在实验室的隐士’。”3年忙碌而充实的科研经历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平衡科研与学习,成为了自己的“时间管理大师”。

高一蕾同学回忆:“刚开始进入实验室,脑子里有很多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科研初期提交的5个课题方向在通过实验论证和导师纠正指导后逐渐递减为1个方向,最终聚焦在‘功能性智能纺织品’细分领域,采用静电组装技术简化工艺流程,为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导师常教导我们,做科研不能‘广撒网’而是要‘深挖井’,要把有限的能量聚焦到学术刀锋上”。断舍离法则犹如普罗米修斯之火,它让同学们穿透科研的迷雾看清真正的科研自由不是拥有更多选择,而是清醒地放弃多数选项。
赋能·链式裂变:
双导师制催生“创新反应堆”
科研的道路上离不开“引路人”,跌跌撞撞的科研小白能够逐渐步入科研正轨背后离不开老师们辛勤指导和栽培。刘晓杰同学说:“大一刚入学萌发了转专业的想法,想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学院老师引导和培育下发现我对专业的理解有偏差,导师鼓励我深化‘纺织+’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理念,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纺织学科结合,在一步步学习探索下我逐渐爱上了纺织,如今科研上取得了一些小成果也完成了儿时的梦想!”
首篇论文投稿被拒,导师没有代笔修改,而是用红笔圈出20处逻辑漏洞,要求他“像侦探一样找出每个结论的证据链”。这种“引导式折磨”让他养成“每句话必有文献支撑”的肌肉记忆。在导师们严谨治学、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一个个摆在同学们面前的难题被逐一攻克,不断向着科研高峰攀登。

学院不仅为创新创业训练营成员一对一配备学术导师提供科研指导还链接社会资源加大企业导师的选聘力度,打造学术×产业的神仙导师天团,让科学研究不仅能在实验室里“开花结果”更要在实际应用中“落地生根”。 赵心蕊同学说:“两年前有幸参与废弃棉织物复合材料制备项目攻关,课题研究期间与企业导师就技术落地场景展开多次探讨,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项目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特等奖,我的学术导师教会我发顶刊,企业导师教会我'怼'投资人——现在我只用3页PPT让VC出资!”


本科发SCI,牛!
敢拼敢闯,未来可期!
青年创新力,中国新高度!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江南大学,微信号:jnu-1958。
稿件来源: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期编辑:郭诏金 时丹婷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jndxrmtzx@jiangnan.edu.cn
Copyright © 2014-2025江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北京号
作者: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