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潍坊报道
3月25日,潍坊市委宣传部、省驻潍媒体、市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赴潍坊市党史教育馆开展“王伯祥事迹陈列展”学习宣传活动,通过400多件实物、图片、视频,深入了解王伯祥廉洁奉公的一生,从榜样力量中汲取前进动力。

王伯祥,这位被人民记在心里的“百姓书记”,在1986年至1991年主政寿光期间,掀起了一场场“绿色革命”,让荒芜贫瘠的土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今天的“中国蔬菜之乡”。
寿光置县历史悠久,却一直很穷。菜农谨遵“一亩园十亩田”的老话,一门心思扑在种菜上。但是种多少菜、怎么卖菜却被抛在了脑后。
1983年,寿光白菜大丰收,一桩喜事却成了彼时的难题,如此大体量的蔬菜在寿光的销售半径内无法消化,5000万斤大白菜只能烂在地里。看着销售无门的蔬菜,看着眼中噙泪的菜农,时任寿光县委副书记的王伯祥疼在心里。
为了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主政寿光后,王伯祥同自己暗自较劲:党组织信任,家门口为官,又恰逢改革开放好机遇,必须豁出去,干!若再改不了寿光穷模样,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上愧对组织,下无颜父老!

有了“干”的想法,这把火又从哪里烧起?对家乡短板和国家方针摸得明白透彻的王伯祥提出了“南抓蔬菜增优势,北抓开发挖潜力,全县突破工业强短板”的发展理念。
面对计划经济时代“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王伯祥心一横:只要蔬菜能发展起来,这乌纱帽丢了也值!当一个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在县领导班子论证会上炸响,王伯祥掷地有声地道:“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责任,我承担!”
就这样,他认准“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这一条道,投入了一场“绿色革命”之中。
1986年,寿光在九巷村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当年年底,一纸《关于培育和完善九巷蔬菜批发市场的意见》发往全县,市场经济的幼苗,在寿光这片土地上抽出“第一尖嫩芽”。

为了增加市场客流量,他带领全县集中完成“十纵十横”道路建设;为加强市场与外界的沟通,他将全县第一部程控电话安装在菜市场,为运销商配上“顺风耳”;为了进一步解决寿光蔬菜的买卖问题,他举全县之力,将全国大中城市几千个单位引进寿光建蔬菜基地,建立了稳固的蔬菜产销关系。
在王伯祥的推动下,1991年,九巷蔬菜批发市场从20亩扩大到650亩,交易额从1987年的1.5亿元增加到240亿元。四年后,九巷蔬菜批发市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华之最——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有了好销路,寿光迎来一阵“蔬菜热”。王伯祥又把目光投向了蔬菜产业的发展上。
1988年寒冬,一根从大棚里种出的顶花带刺的黄瓜让王伯祥看到了希望。在他的鼎力支持下,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三闯关东,把“大棚技术连姐夫都不教”的韩永山请到了寿光。次年8月,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三元朱村落了户,大棚黄瓜的丰收为村里催生出17个万元户。

为了大面积推广蔬菜大棚,王伯祥亲自协调贷款、出台政策、留住专家,他认真地说:“在抓蔬菜、建大棚这件事上,你们听我的,我听韩师傅和乐义的。”仅一年时间,全县5130个大棚拔地而起,并向外敞开大门,掀起了一场全国“绿色革命”。
市场龙头拉动+冬暖式大棚生产技术平台推动为突出特点的“双轮驱动”模式,让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框架愈来愈趋向完善。同时,挖掘寿北资源潜力、补齐工业发展短板的“硬操作”也彻底改变了寿光经济“富一半,穷一半”的半身不遂症,彻底拔了寿光人的“穷根”。

三十多年过去,如今,寿光的田野已换了人间。曾经烂在地里的白菜,如今化作南来北往货车上鲜翠欲滴的蔬菜;曾经为蔬菜销路发愁的菜农,现在谈论的是订单农业、品牌价值和国际市场。
站在寿光蔬菜产业的高光时刻回望,我们不难发现,这场翻天覆地变化的起点,正藏在“百姓书记”王伯祥这场“敢为天下先”的“菜市场”革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