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师荐书|这本书带你了解,护理如何“让生命谢幕时有温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2:34:00    

封面新闻记者 刘雨曦

如果可以选择,你将会怎样筹备自己此生的告别?由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曾兢院长推荐的书目《最好的告别》,用故事带动生命的反思和思考,为更多人了解临终关怀和老年护理打开了一扇窗。

《最好的告别》

善终服务 让生命好好告别

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 曾兢

作者阿图·葛文德医生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探讨了关于衰老、临终关怀与医疗伦理的问题。对于本书最触动的内容,曾兢表示,是书中对于“善终服务”的阐释。葛文德医生在书中讲述了女儿的钢琴老师佩格的临终故事:在经历了长期放疗化疗的癌症治疗后,佩格觉得在生命的最后,与其屈辱、被动地接受死亡,不如让剩下的日子都能坦然,遂愿。于是在最后的生命关头,佩格不仅坚持教学,还办了两场音乐会,用此生热爱,为生命浇灌属于自己的终点。“这体现了生命的质量重于长度,警示我们反思医疗目标”。

曾兢坦言,在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曾经也有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一位肺癌晚期的徐婆婆,入院后虽然身体的疼痛得到了控制,但是医护人员发现她一直都情绪烦躁,沉默寡言,脸上也看不见笑容。“经过了解,原来徐婆婆曾是一名越战医务兵,那段经历是她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部分,充满了艰辛、荣耀与战友间的深厚情谊。”让曾兢感慨的是,婆婆谈起这些时,眼中总是闪烁着对往昔岁月的眷恋,那些回忆对徐婆婆来说无比珍贵,且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战友们一面。在安宁疗护团队努力下,终于联系上了老战友。当那位穿着旧军装、胸前佩戴着同样军功章的老人出现在病房时,徐婆婆的眼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惊喜与激动。最后徐婆婆在团队关怀下完成了最后的告别,心愿达成,温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峥嵘岁月的温柔守护》徐婆婆的临终关怀

“我深刻体会到,护理的最高境界是“让生命谢幕时有温度”。正如书中所言:‘生命的最后一道考题是如何面对死亡,而护理的使命是帮助患者交出满意的答卷。’”

看向未来的医学

“成都医学院已经开设了安宁疗护、老年心理学等课程,未来将强化多学科协作,融入叙事医学、沟通艺术训练,培养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推广‘居家-社区-机构’联动护理实践模式;比如,我们成立了‘微光笙声天使合唱团’,通过科普宣传和志愿服务,提升公众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开设生前预嘱、医疗决策工作坊,帮助学生及公众理性面对生命终点。这些变革需要突破传统医疗范式的勇气。如书中所言,‘医学的使命不是对抗死亡,而是让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保持完整的自我’。”

如同曾兢所提炼的本书的核心,在于平衡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如何让生命末期的尊严与自主成为可能?她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医院实践创新,从疾病控制到全人照顾的范式转型,形成案例疗护服务网络的立体化构建。

二是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突破,形成智慧化案例疗护。比如通过 AI 智能算法预测患者症状变化,自动触发预警,并推行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和引进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将中医技术应用于临终患者,提升患者症状控制水平。采用中西医结合模式,为临终关怀提供本土化的解决方案。此外,进行决策机制的革新,从让患者为主导的制度革新到推行拟定生前遇嘱的法律突破,形成生命末期的照护链。

在医学领域人才培养中,优化课程结构,增设案例疗护课程,促进课程内容跨学科融合。比如在相关课程中加入法律伦理、叙事医学、家庭会议、临终决策、案例教学等模块。此外,鼓励建立死亡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将死亡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社区讲座帮助公众理解死亡是生命自然的过程,减少对医学歧义的盲目依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在重塑医疗体系对生命终点的认知,未来需要进一步打破制度壁垒,深化人文教育,激活社区力量,让每个生命在终点处都能获得有温度的照顾,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文明进步的标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