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成群
1990年我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家乡鱼台县唐马镇卫生院工作。作为一名大夫,我深居农村、乐于写作。35年来,我有3200余篇稿件被各级纸媒采用,其中《农村大众》用稿157篇。
记得1994年春节,父亲请本村小学教师写好“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春联。在鲁西南农村,年年都能看到这种雷同的对联。我劝父亲换点有关改革开放的新内容,父亲觉着写了不用可惜,不愿换。于是,我有感而发,写成《对联应该有新意》一文,当天寄出,一周后在1月30日星期天刊彩版“周末茶座”刊出,题目和我的名字都套了红。第一次写稿,就上了头版,这激发了我写稿的积极性。到1994年年底,我在《农村大众》共刊稿15篇,当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全县受表彰的4名通讯员中,我是唯一的业余作者。此后,我连续11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我读报用报,把《农村大众》作为主阵地,将自己身居农村的见闻、建议等写成稿件。虽然与各版编辑老师素不相识,但用稿率不低,一些有关“三农”的稿件,都是首先在《农村大众》刊出,而后被其他媒体转载的。记得《农民盼农事挂历》一文,1995年10月14日首先在《农村大众》一版刊出后,12月13日又被《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专栏采用,这对当年挂历市场一味盛行的“明星照热”“山水画热”等现象提出了不同意见。
最值得一提的是,《鱼台建成全国最大的草袋生产基地》一文,于1996年9月5日在《农村大众》发表后,9月13日,《市场报》进行了转载,吸引了浙江、安徽等省市的客商前来订货,草袋的价格由每只0.48元,上涨到了每只0.68元。为此,县供销社为我颁发了信息和报道员的聘书,奖励我联想电脑一台。从此,我告别了写稿、抄稿、寄稿的“三步曲”,改为电脑传稿,稿件的时效性也就更强了。
作为一名身居乡镇的基层卫生工作者,我与《农村大众》从学生时代的相遇、相知、相惜,到成长为一名骨干通讯员,31年弹指一挥间,我在《农村大众》上,春天倡植树、夏天谈溺水、秋天说农资、冬闲批赌博,乐此不疲。是她拉近了我与农民兄弟和党委政府的距离。如今,《农村大众》已是我案头必读、枕边必备的精神食粮,是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盛宴。
回首是一种如诗的意境,正如《农村大众》创刊75周年专栏编者按所说:“75周年携手并进,这张报纸和广大读者、通讯员一起描绘乡村振兴图景,结下了深厚的感情。”75周年再出发,在今后的岁月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农村大众》,讲好“三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