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巴山深处的白河县城关镇安槐村,一条蜿蜒的山路正悄然改变着安槐村几百户村民的命运。白河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城关镇安槐村党支部书记郑家富带领着群众,将4.2公里山路从蓝图化作现实。这条凝结着代表履职担当的民生路,不仅让解决了乡亲们的绕行之困,更成为撬动产业兴旺的“金钥匙”。
“以前出县城都要绕道安福村,来回多走3.5公里的‘背包路’,有车的还好,没车的来回要多花一个多小时。”刘家志的抱怨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安槐村虽属城关镇,但区位偏远,距县城20多公里,全村共7个村民小村360户1192人,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便是绕道安福村再出白岩口,“山路不通,产业难兴”成为全村共识。
郑家富的履职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的呼声:村民大会上,村民代表联名提交修路建议;“人大代表定期接待日”,23位村民当面诉苦;安槐村与安福村交界道路滑坡被毁,村民集体请愿。作为土生土长的安槐人,他深知这条“出路”对村民意味着什么。郑家富将乡亲们的意见一一记录,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
“交通瓶颈带来的不仅是出行不便,更严重阻碍了村里的特色产业发展。安槐村依托山区优势,发展了富硒魔芋、绿色种养殖、甘蔗酒等特色产业,但由于道路不畅,运输成本高,客商不愿进村收购,村民只能低价出售或自行运往集镇,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更让郑家富忧心的是,村里的旅游资源也因交通不便而"藏在深闺人未识"。安槐村境内的白龙洞是一处天然溶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极具开发价值。但由于进出道路条件差,旅游开发一直停留在规划阶段。“白龙洞要是开发好了,能带动全村吃上‘旅游饭’。”郑家富在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
“群众有所呼,代表有所应。”面对村民的迫切需求,郑家富将岩槐路建设作为履职重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项目落地。历时四年四次在县人代会上提交《关于请求打通安槐村白岩沟村道瓶颈的建议》,详细阐述了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算了一笔账:道路贯通后,安槐村到镇上的距离将缩短3.5公里,每年可为村民节省交通成本约20万元;同时能带动养殖业规模扩大30%以上,为白龙洞旅游开发创造条件。这份建议数据详实、论证充分,终于在2020年县十八届五次人代会上重视,被列为A类建议,并交由县交通局进行办理。
“人大代表不仅要反映问题,更要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郑家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项目立项到设计评审,从用地协调到施工监督,每个环节都有他的身影。特别是在项目用地没有补偿的情况下,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算大账,村民白天不在家就晚上“串门”,长期在外就电话、微信“上阵”,他用真诚打动群众,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2024年10月1日,全长4.2公里的岩槐路终于建成通车。这条宽4.5米的道路蜿蜒于青山之间,像一条纽带将安槐村与外界紧密连接。通车当天,百余位村民自发组织村道环境大清洁,用这种方式来欢庆这期盼已久的时刻。
“老郑啊,别人都干不成的事,愣是被你干成了。”道路贯通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村里的养殖产业。村民刘家志放弃了外出务工,转而回到家乡,依靠着家门口便捷的交通,开起了养鸡场。从无人问津到8000余只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刘家志吃上了修路的“红利”。路通半年,安槐村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村内9家种养殖合作社,养牛从上年度300头增加到440头,养猪从上年度250头增加到450头,养鸡从上年度10000羽增加到22000羽,富硒魔芋从上年度100亩增加到300亩,黑猪拱食、土鸡啄米的热闹场景,映照着“山货出山”的生动图景。
站在岩槐路远眺,郑家富踌躇满志:“路通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充分发挥优势,把产业做大做强,把白龙洞旅游开发好,让安槐村真正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这位大山里的代表,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实干铺就民心路,让“人民选我当代表”的承诺,在秦巴山深处绽放出振兴之花。
作者: 聂艳秋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